司法官場 嚴重幫派化!
(法治時報2019-11-07台北報導)前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,在毫無徵兆之下,突然去職並遭移送監察院,據資深司法官員表示,目前,整個司法官場已經嚴重的「幫派化」,如果沒有幫派勢力相挺,司法官員很難在司法官場混下去,遑論更上層樓!
而司法官場「幫派化」的最重要推手,居功厥偉的不二人選,當然就是前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。
前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,於九月間突然遭到司法院政風處長沈明倫約談,約談時,沈明倫語帶「恐嚇」像你這樣的案情,你自己如果不請辭,總統府也會直接將你「免職」!
石木欽委員長自認清白,也不想遭「免職」恐嚇或羞辱,當場回以,我會提出辭呈,以表清白。
沒想到,石木欽的「自清」之請辭,卻是他逾四十年司法官生涯最大災難的開始。
原來,「黑石專案」的佈局,就是在等待他的辭呈,果然,辭呈才剛一遞出門,消息就走漏,媒體記者已經接到「洩密」風聲,在他辦公室門口想要「堵」他、問他,要聽聽他本人的回應。
石木欽當然非常詫異,也非常吃驚,他真的是「中了計」,不然才剛送出的辭呈,怎麼媒體馬上就知道?
在這同時,政風處的「調查內容」,也開始同步大量外洩,司法院「網站」更是以官方姿態公然踹他一腳,連名帶姓的「昭告」天下,公懲會委員長涉及不當飲宴,將移送人事審議委員會等等。
司法官場普遍認為這是一場「高層」鬥爭,只是不知鬥爭的內情和內幕為何?
有一種說法,這場鬥爭是來自石木欽的「官場支持人氣」太高。
不少和石木欽共事過的法官同事,對他的處事方式感到相當「公平」,且也能感受到石木欽對於推動司法改革的用心與魄力。
他曾在高院「破例」將積案太多法官考績打丙;另改革立場強烈的法官林孟皇、錢建榮對他也是肯定多多。
分析者指出,石木欽的「官場支持人氣」太高,所帶來的「危機」,是在呂太郎爭得「大法官」一職致秘書長「出缺」時開始出現徵兆。
當時竟有不少司法官場的資深官員,直覺認為,如果司法院的「高層人事」有所調整並想推動改革,應借重石木欽的人氣和作風來帶動。
甚至,有人還向許宗力建議,呂太郎空出的秘書長一職,找石木欽來接任最為適當。
據了解,這種「支持」石木欽「來帶動司法改革」的人氣與聲音,才是這次「黑石專案」的最大導火線。
資深官員指出,石木欽當時會從「高院院長」調升「公懲會委員長」,就官場觀察了解,這是許宗力為了幫他的大學好友─鄭玉山院長「解除危機」才特地作出的人事安排。
當時也是有著同樣的情形,不少呼聲認為,石木欽才是最為適任的「最高法院院長」。
逼得許宗方只有儘快將石木欽「調升」到「公懲會委員長」高位,才能解除鄭玉山的最高法院「院長寶座」危機。
只是沒想到,呂太郎的秘書長一職「出缺」,竟還是有人不懂得「官場的推薦」,有時卻是「害人的開始」!
石木欽的「高人氣」,造成司法幫派「呂幫幫主」的大為緊張。
台大教授陳志龍,經常痛批台灣的官僚體系,雖然解嚴了,但是當年利用行政官僚體系搞出來的「官員幫派化」現象,至今沒有消失。
陳志龍強調,為害台灣百姓最為嚴重的「官僚幫派」就是:「財稅幫」、「司法幫」、「金融幫」這幾個專業官僚體系。
「司法官僚幫派化」現象,最為明顯的就是檢方,公開明目張膽的組成:「檢改幫(老一輩)」、「劍青幫(新一輩)」,律師界則有「司改幫」、「萬國幫」,法官有則以呂太郎為首的「呂幫(或稱「太郎幫」)」。
「司法幫派」成群結隊,相互支援,特別是遇到「司法議題」時,就出面「糾團嗆聲」,在網路上展現「司法幫派」的可畏力量。
這種「幫派」現象,常使得沒有加入「幫派」的官員,遇到人事升遷,就是會被「落單」且慘被修理。
最有名的具體案例,就是林孟皇法官想要「留任」二審之人事審議,因他沒「幫派」聲援,明明辦案品質以及風評都應該留任,但卻是不敵「呂幫」的運作,就是遭到司法幫派的「圍毆」,硬是將之打回一審。
若是林孟皇平日有加入某些「司法幫派」,運用「幫派」力量幫他發聲,司法官僚體系就會畏懼「幫派」反彈,不敢不給面子。
以目前勢力最為強大的「呂幫」為例,因為幫派勢力已成氣候,且又有呂太郎當「幫主」之靠山,幾乎只要是呂太郎提出的「人事案」,「院長」以及司法院的人事審議「委員們」,往往就只能當「橡皮圖章」,沒人敢有異議,深怕發言表異議,將來「呂幫」記恨在心,俟機找碴報復。
「太郎幫」在司法官場已經組成「一條鞭」勢力,從司法院的「秘書長」、到各基層法院的「首長」,一眼望去,全都有自己「幫派」的人,不但是人事審議委員的「選舉」,能夠串連全國,就是一般行政事務,也是到處都有自己人。
石木欽雖然有人氣,但,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組成「幫派」,沒有堅強的「石系」或「石幫」,就因為沒有幫派勢力可倚仗,遇到事情,少了「幫派」力量的圍勢,「人氣」就顯得根本不可靠。
石木欽案件,給台灣司法官場最大的啟示,就是想要升官或是確保首長官位,最好趕快加入「司法幫派」。
不過,也有人消遣打趣,「太郎幫」勢力強大且已額滿,且想加入眾,除非有人關說或插隊,否則幫主不會看上眼。
上述資深司法官員的觀察與解析,或許誇張,或許真實,但總是值得司法官員參考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