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高法院霸凌分案「續集上場」:移送石木欽?
(法治時報2019-09-16台北報導)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,突然傳出請辭,司法院9/13中秋節連續假期間,還特別「加班」發佈新聞,再補他一槍。
司法院「中秋新聞」特別強調:「本案最高檢8/29函轉北檢8/26日函略以,該署偵查訴訟案件審理中疑似關說案件,未發現司法官涉及犯罪,然查知有司法官行為失當情事,爰核轉本院研處等語。經查委員長石木欽(已請辭),於86年7月22日起至103年6年20日之期間(分別擔任最高法院法官、庭長、高院院長),涉嫌為其翁姓友人就訴訟案件提供法律意見,於相關案件繫屬中,與之多次宴飲及不當往來,嚴重違反法官倫理,傷害司法形象,也讓絕大多數兢兢業業於崗位上的法官聲譽,連帶受累」等等。
就新聞「內容」及「發佈時間」來看,這是標準的「追殺」新聞。
第一,就「發佈時間」而言,並沒有「急迫到」非得要在「連續假」期間,下令司法院員工停休,臨時加班出來處理新聞稿。
第二,就「補充內容」而言,明顯有意要醜化石木欽,將「不當餐敘」時間公佈,往前推至「22年前」(86年7月22日起)一直到「5年前」為止(103年6年20日)的餐敘時間及次數。
這種新聞「既不急迫」,又無「內幕」(多已罹於追究時效),但很有趣的是,這個新聞反而是「自曝」司法及高層蓄意「逼退」的諸多「細節」!
以下就是司法及相關高層「自曝」的「多項細節」及其「有趣答案」。
細節一,吃飯司法官員多不勝數,何以只辦石木欽一人?
翁姓友人「22年前」與石木欽一起吃飯,吃到5年前,檢方竟然能夠查的這麼清楚,原因很簡單,就是翁茂鐘是上市公司老闆,平日行程都有記載,才有辦法追溯這麼久遠。
但問題也就來了,翁某交遊廣闊,二十多年「行程」中明確登載「共餐」的司法官,人數不下數十人,為何那些人不是被刪除,就是視而不見?既不查到底,也不如「石案」般移送司法院?
答案很簡單,要查辦的對象「很特殊」,且上面「有交代」,目標要明確,其他不要橫生枝節。
細節二,此乃陳年舊案,怎會「此時」突然雷厲風行的追究?
石木欽於103年派任高院院長時,此案情之檢舉「黑函」就已經到處出現,政風及人事都有收到黑函,當時可是連「立案」都沒有通過,也就是根本不成案,那為何拖了這麼久的「陳年老案」,突然在一夕之間,檢方就能夠讓「案情」出現了非常難得的「重大突破」?
答案也是很簡單,「此時此刻」當然是有「上面」的政治考量。
據悉,此時此刻「時間點」的考量因素「有二」。
一個是,最高法院「分案霸凌」風波,已經新聞連續熱炒多時,必須「移轉」焦點。
且上面「最氣」的就是,出面控訴的法官周盈文,曾經是石木欽的「行政庭長」,石木欽竟然「未能」好好影響或約束周盈文,導致此風波久久不能平息。
再說,上面已一再壓抑監院調查結案時間,此刻適時出手,移送石木欽,應可讓媒體焦點轉移,並讓最高法院暫時鬆一口氣。
另外一個時間考量是「審判管中閔」。
上面對於公懲會採「公開審理」後,卻又「輕判」非常不滿,認是個人在作秀,未能考量政治大局。既公開審理就應重判,豈能只公開沒重判!
此時,出手處罰石木欽,政治上還可向藍營「不滿管案」者示弱與示好,選票考量上,一舉多得。
細節三,為何移送時間,會是新聞稿「自承」的「8/29」?
既然是怎麼久的「老案子」了,且當時都沒有「立案」了,為何在8/29這天,突然不只能「立案」且還能雷厲風行「通報」司法院。
且司法院一接到「通報」,馬上指派新任「政風處長」親自出馬,要石木欽接受訪談,接著傳言又起,司法院長還配合暗示恐嚇等等。
答案揭曉:檢方為何選擇「8/29」這一天,這是全案最為「關鍵」,也是最大的「玄機」所在!
因為,檢方的人事大調動,在8/28全面完成,所有的新人事都在8/29生效,這次的人事異動中,最為令人不解與好奇的就是,司法院政風處長林嚞慧突然被「降調」保護司副司長,而接任的則是檢察官沈明倫。
林嚞慧為何會突然降調?
林處長辦案功力強,腦筋清楚,個性鮮明,曾存證信函給陳定南部長,要求道歉,陳定南也很有風度,開會時正式表達歉意。
去年,林嚞慧處長就「入圍」檢察長名單,但高層完全不考慮,因為他最大的「缺點」,就是綠營對他非常有意見,他在特偵組時曾聲押邱義仁。
5年多前黑函檢舉石木欽,他對該案很了解,也未立案。
這次,他「前一天」才剛剛被降調走人,第二天,新上任的政風處長沈明倫就二話不說,火力十足的馬上「約詢」石木欽。且問的內容,都是一二十年前與某某人吃飯的事。一般正常政風官員不會同意如此辦案。
沈明倫的「出現」與石木欽的「移送案」,在時間上,極端巧合到令人難以置信。這般「高巧合」的人事調動,一般多是出現在高層且機密的「綁案鎖人」之案件。且須「發動」最高層官員暗中指揮若干重要細節,才有可能達成。
如:事先操作案情的「調查」(綁住案情),然後,指派特定官員(鎖住可信賴)承辦等等。
逼退石木欽,據傳就是動用了這種「綁案鎖人」模式,且果然奏效,一出手石木欽就馬上乖乖遞出辭呈。
民進黨最近很流行這種手法在指揮辦案,如:機場走私故意不給桃檢,硬要北檢辦!陳明文丟錢洗錢疑案,故意不給北檢,指定嘉檢,都是這種手法的翻版。
沈明倫突然在8/29調升司法院政風處長,當時很多人看不懂為何是他?
而今,石木欽被逼退案「爆開」之後,司法官場總算終於明白,這項人事案的真正用意為何。
沈明倫的辦案手法,師承當年赫赫有名的蕭順水檢察長,他倆曾因疲勞轟炸問案,被監察院彈劾。沈近期也被民間司改會移送評鑑,指他與住戶糾紛不當干預檢事官問案,但今年5月檢評會做出決議,不付評鑑。
沈明倫當年也是「黑金中心」檢察官,與陳瑞仁共事一同辦案。
林嚞慧處長「降調」,沈明倫處長「調升」,並在8/28走人,8/29新人就位,才是操作逼退石木欽的「最關鍵」人事作業。
據說,委員長逼退案「爆開」之後,林嚞慧處長之友人調侃他,原來上面這麼不信任你,要等到你走了,才敢把「案子」(8/29)送來「政風處」!
林嚞慧則是瀟灑簡單地的回以:「非常感恩」,此外,也就不敢多言了。
若說這種「人事調整」以及「公文移送」時間,沒相當高層官員幕後操作,確實不太可能「無隙接軌」的如此順利。
細節四,「新任政風處長」還不夠看,「新任人事處長」才是真高層。
「8/29」這個關鍵時刻,除了「政風處長」沈明倫上任之外,還有一位更重要的「處長」也在當天上任,那就是新上任的人事處長陳美彤。
新上任的人事處長陳美彤,是由律師轉任法官,當時司法院要調派她出任人事處長時,銓敘部本來很「有意見」,認為她的條件與「條例」不合,但經過上級出面「溝通」後,就沒有不合了。
新任人事處長陳美彤,與蔡英文政府的「關係」則是非比尋常的親密。
新人事處長的女兒姓連,是小英「網軍」團隊裡面非常網紅的「要角」,女兒的父親,則是小英的「御用律師」,在總統府出面「提告賀德芬」的律師團裡面,連父是重要律師成員。
更早在2015年邱毅爆料,蔡英文1984至1990年任教職「非法」與「連律師」合組「環球商務」法律事務所,有違律師法。
由上述人際關係,可見看出英「佈局司法」之綿密與深遠。
政壇人士認為,就「人脈及人事」操作而言,司法院一次「更換」兩個處長再出手「處理」石木欽,確實考量地又深又遠,心機算計完全不輸國民黨戒嚴時「黨國不分」的火候。
資深司法官員得知「兩個重要處長」同一天生效,且都是一上任就「拚命忙」著處理石木欽的案子之後,忍不住嘆氣道,用這種「人事規格」在「侍候石木欽」,石木欽應該要乖乖就範才是!
資深官員悲觀認為,只有低聲下氣投降就範,或許還能「保命」,不然人在屋簷下,不低頭恐要「被」撞破頭。
當然也有官員很不以為,認為司法尊嚴不能如此輕易就範,此例一開,日後司法官就更沒尊嚴了,希望石木欽不要輕易就範,一定要力拚到底,民進黨不會永遠執政,好好奮鬥,救自己也救司法。
細節五,新聞一向「決議通過」還○○隱匿,石木欽還沒討論就全公開!
司法院的人審委員會之「開會」作業,一向高度保密,因為人事案沒有達成決議之前,消息就曝光,對當事人不公平。
等於「提前」遭受媒體審判與批評,因此,司法院的慣例,就是人審會已「達成決議」,新聞稿都還是以「○○」代替「全名」。這是行之多年的司法院慣例。
就以7/24媒體公開報導的案例來看,台南地院法官朱中和,經常在正常上班時間不假外出,從事釣魚、種菜等與公務無關的活動一案。前一天,司法院人審會在7/23議決認定「差勤不實,違反法官倫理規範」並移送監察院,司法院「新聞稿」還是用○○在發佈:「本院查獲所屬法官朱○○經常於正常上班時間不假外出從事與公務無關之活動,涉有差勤不實,違反法官倫理規範第5條規定,情節重大,經本會決議,同意司法院依法官法第51條規定逕行移送監察院審查」等等。
可見,在正常作業之下,石木欽委員長的名字,是不應該全名都被曝光在司法院的新聞稿中的。
這種不循以往常規慣例的作法,當然會讓人聯想,「追殺」或「打壓」之心態太過急切,以致完全忘了常規慣例?
細節六,為逼退,許提前對石洩密、暗示、施壓。
人事審議委員會的「作業」,一向是高度保密,有些當事人的處分資料,都是會場才「臨時」發送,且一開完會還會要「回收」,不准外流,目的當然是保護當事人「名譽」。
開會之前,所有人審委員及主席,都不得與「當事人」有任何接觸或討論案情,這是正常的公平保密作業。
然而,石木欽一案卻與「正常公平保密」作業方式大為迥異。
沈明倫一製作完筆錄,聽說,許宗力就和石木欽一起在辦公室進行案情討論,許沈二人,明示暗示,此事不會善了,要他心裡有打算,甚至還暗示,不如就「上道」一點,自動辭職。
否則,還可能會採用「江宜樺曉諭曾勇夫」模式「直接免職」等等。
許沈二人有無聯手出言暗示恐嚇,真相很難證實。但是,許宗力違反「人事保密」作業,提前與石木欽「討論案情」,則是千真萬確與不當之事。
如果石木欽與當事人吃飯不該,那許宗力身為人審會主席,卻與當事人討論案情,豈非更是大大不該?
因這兩位「特任高官」門口隨時都有「待命小職員」,他們看得清清楚楚,石木欽與許宗力何時在辦公室見面會商,他們當然可以作證「大人物」的進出。
看看上面的「六大細節」,難怪西諺說「魔鬼總是藏在細節」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