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法官角逐像摔跤,不到最後不知勝負
(法治時報2019-04-11台北報導)今年九月,將有4個大法官出缺的機會,司法院裡面的高官們,表面佯裝不在乎,實際上,內心則是非常期盼能夠進一步成為大法官,據了解,司法院的高官們,有「三位」專研「民法」的高官,同時都有心想要更上一層樓,企盼在今年的大法官提名時,能夠上榜。
今年大法官提名人選,將有專研「民法」的一席出缺,非常巧合的是,司法院裡面有「3個高官」,都是「專研」民法。
第一個,表態有意角逐者,當然就是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。
雖然他擔任「法官」的時間非常非常短,絕大多數的時間,他幾乎都是在擔任「行政」工作,也就是說,他根本不是法官,而是行政官,但是,他在法院負責審判工作時,確實是負責「民事審判」工作,因此,他如果角逐大法官席位,他的專長自是列入「民法」專家。
第二個,也可能角逐的人選,則是最高法院院長鄭玉山。
鄭玉山院長在很年輕的時候,就能調升到最高法院當「終審」法官,可見他在民法方面的「擅長」,且目前又是「最高法院院長」,就官場的頭銜之「客觀」優勢來看,他的「優勢」並不會比「司法院秘書長」差。
因為,最高法院的「院長」還是有在負責「審判」工作,並非完全只負責「行政」工作;不像呂太郎「秘書長」則是完全放下審判工作,與實務審判完全脫節,只有專門負責行政業務,並未再擔任審判業務。
因此,有心幫忙鄭玉山院長更上一層樓的人士,在推舉鄭玉山時,如以呂已「忙於行政」業務,對真正「實務法律」已生疏,做為取代之詞,則鄭玉山院長的「角逐條件」,自然有可能跑到呂太郎的前面。
第三個,也可有心問鼎大法官的,則是現任高等法院院長李彥文。
但若真要以「審判實務」之專業,也就是判決書類以及實務案例來論,則李彥文院長則似又要略勝前二者了。
李彥文在最高法院當「民庭庭長」時,是現任司法院「副院長」蔡炯燉的庭長,也就是說,副院長還只是他的庭員法官,可見其審判實務之輩份。
且李的民事實務功力,更是目前各種民法座談非找不可的專家,因此,若是純就「法學實務功力」來論,李彥文則是有直追而上的實力。
問題來了,重點在於大法官的「挑選」,恐怕不是只有考量「法學或實務」,而是必須連帶一起考量「政治判斷能力」、「官場實力」、或「政治人脈」等等多項因素全部加在一起。
一旦列入這些考量,則秘書長呂太郎似乎又是「跑到」前面了。
因為他多年來,嫻熟於司法「官場」的「人脈」以及進出應對,還有各種請託與應付,甚至,加上他在司法院秘書長一職時,所精心佈下的種種人脈網絡,都是他的「加分」選項。
特別是,司法院「秘書長」一職,就職務功能與工作要求上,該職位是可以且必須「直接」和立法院長、總統府打交道、談公事的職位。
官場上,有機會見面,就有機會攀談交情,有了交情,就容易進而影響,這是官場的必然生態。
更何況,大法官審薦小組的翁岳生,是呂太郎的老長官,要幫忙美言,不怕沒有機會。
當然,官場輸贏不到最後一刻,永遠不知鹿死誰手。
呂太郎雖有「職務」之便,但司法院長許宗力和鄭玉山的「交情」,則是無人能夠撼動的。
許宗力、鄭玉山兩人早在大學時,就是私交甚篤之好友,政黨輪替之後,蔡英文身邊的人,一直建議換掉鄭玉山,這種「呼喚」持續好長一段時間,全靠許宗力力保,鄭玉山才能一直坐穩,並終止了這種聲音。
就此以觀,許宗力在蔡英文面前的「職位」影響力,不容小覷,如果許宗力願意鼎力相助,呂太郎未必真的就是先馳得點。
例如,廣為人知的「判決書不及格」之事,一定會成為呂太郎的重要「關鍵痛腳」,會有人拚命踩著不放。呂太郎在高院擔任法官時,依規定,二審法官的判決書類,必須送到最高法院,接受上級審的「評分」考評,呂太郎的判決書在被評比時,曾遭到最高法院顏姓庭長很不客氣的打了「超級低分」,不到四十分,連「及格邊緣」都還差一大截等等。
官場較勁,賽局結果往往很難預料,有時候,兩強爭勝,結果卻是第三方獲利,據此,就有司法官場人士分析,說不定,呂太郎與鄭玉山之爭,讓推薦小組或是總統府反而難以抉擇,最後乾脆找第三人出馬,如果有這種可能,那李彥文就會是最有可能的人士了。
未來發展如何,各界很是好奇。
有官場資深人士打趣,愈是上層的位子,愈是要靠命運,或許,拿他們三人的八字命盤去找有真功夫的算命師,排一排命盤,或許較快就能預告答案。